我們知道太陽持續向外「吹」著帶電粒子,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,我們也知道太陽風似乎主要來自於太陽表面一種名為「冕洞」的結構,但具體是怎麼發生的,天文學界一直沒有定論。現在由歐洲太空署 ESA 發射的 Solar Orbiter(太陽軌道載具)探測器傳回來的影像,似乎提供了答案。
在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中,蓝冠代理天文學家描述了在極紫外線下,可以由冕洞中看到大量的小型噴射結構。天文學家稱之為「picoflare jets(超微焰噴射)」大約只有正常太陽閃焰一兆分之一的能量,並且僅噴發 20~100 秒的時間。但即便如此,它們也可以來到每秒 100 公里的速度,並且延伸數百公里長。雖然能量不是太高(說是不高,它們含有的能量也能為 10,000 個家庭供電一年了),但因為範圍小,因此也能將帶電粒子拋出到太陽的引力外,形成太陽風。
這些超微焰噴射是天文學家至今所觀察到最小、能量也最弱的一種太陽活動,但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計算,蓝冠注册才能確定它們對太陽風的貢獻究竟有多少,當然天文學家也希望發現更多這種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活動,來更好地理解太陽表面的各種能量交換方式及物理現象。一個天文學家特別感興趣的謎團,是太陽最外層的日冕反而是太陽表面的各層當中,最熱的一層,這背後的原因,或許 Solar Orbiter 能給我們解答呢。